『广西医科大学研究生导师风采』
姓名: 余红平
性别:
职称: 教授
研究方向: 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分子流行病学

余红平,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西肿瘤防治所副所长;广西肿瘤医院副院长;广西医科大学肿瘤医学院副院长;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2008年-2011年德州大学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流行病学系访问教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科普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肿瘤流行病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期刊出版专业委员会委员、广西抗癌协会第七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广西生物信息学会副理事长广西抗癌协会肿瘤标志委员会主任委员、广西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西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广西医师协会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副主任委员。
    本人从事流行病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本研究团队主要从事肿瘤临床流行病学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主要聚焦肿瘤标志物、肿瘤发生发展机制与预后研究以及遗传因素及其与环境暴露交互作用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分别作为副主编、编委参编《医学科研入门》、《临床流行病学》、《预防医学》等多部教材。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和多项省部级重点项目及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一定的学术影响力。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与DNA损伤修复相关的多个基因以及某些炎症基因是肝癌、肺癌等常见肿瘤的重要遗传易感基因,而且,这些基因遗传变异与环境暴露如吸烟、HBV感染等有交互作用,可协同增加个体患罹患疾病的危险性;我们的研究还发现,体细胞DNA修复功能低下是环境致癌物(如苯丙比)导致DNA损伤和人群中肝癌等恶性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而且某些DNA修复基因(如XPD、PARP1)遗传变异影响机体细胞DNA修复能力,可能导致机体对癌症的易感性有差异;首次在国际上报道P53和MDM2的两个功能性SNPs交互作用可协同增加个体罹患肝癌的风险;首次在国际上报道P53、MDM2的两个功能性SNPs与头颈部相关肿瘤的早发密切相关,携带该两位点突变基因型的个体发生该类肿瘤要比携带野生基因型的个体提前18年。主要研究成果在Cancer, DNA repair,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Cancer Lett, Mol Carcinog, Pharmacogenet Genomics等专业期刊发表30余篇,并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环境污染导致人体健康损害的生物标志物检测及预警研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食管癌早期预警生物标志物研究)、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肿瘤预警生物标志物检测及其检测研究)。该领域研究成果对阐明相关肿瘤的主要病因及其分子机制等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并且所发现的多个生物标志物有可能用于肿瘤易感个体的筛查、个体化预防及潜在的肿瘤治疗靶点,对恶性肿瘤的个体化防治具有重大意义。

如有任何错误,请与我们取得联系。
广西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